就在剛剛吧~~ 
剛上完兩節的通識課~~ 
很營養的通識"紀錄片欣賞"~ 
讓我回想到小時候的一些回憶~~
發現爸媽給了我一個很美好的童年~~
我是很幸運且幸福的孩子~~

今天看的紀錄片是其中兩位媽媽的生活紀錄~~
如何走去陰霾~~~
努力的扶養兒女~~
就像"一葉蘭"一樣~
只有一片葉子~~
只開一朵花~
植株很小~~
但特別能耐受惡劣氣候~
花也特別美麗~~
記錄一路走來的艱辛路程~~
等等之類的~~~

感觸很多~~(ㄒ.ㄒ)
更發現自己是個多麼幸福的孩子~~
有個很快樂回憶的童年~~
很感謝爸爸媽媽~~~
我愛妳們~~


轉貼文章  
http://big5.china.com.cn/book/zhuanti/wktb/2007-06/12/content_8377077.htm
 
“一葉蘭”的故事 中國網 |
 時間: 2007-06-12 |
 文章來源: 
中國網 在台灣,有多種播種愛心的慈善團體和機構。
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就是其中之一。
她的目的是協助更多的喪偶家庭,走出心中的陰霾並自我期許,
有如單葉護花的一葉蘭也要躍升為花中之魁。
藉由各種活動,結合一群曾有同樣際遇的喪偶朋友,
相互扶持、重拾自信,
透過專業心理輔導、法律諮詢與定期舉辦專題講座、親子教育等各項活動,
協助喪偶家庭重新立足社會,
建立嶄新人生觀,活出生命色彩。 
現在的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的前身稱為“一葉蘭聯誼會”。
1995年9月臺聲雜誌記者組訪問台灣的時候,
我的同事遊欣蓓就對她進行了採訪報道。 
婦女喪偶,是一種不幸。
遇到了不幸,就想得到他人的同情和安慰,
更需要在他人的幫助下鼓起生活的勇氣。
她們需用要得到的幫助是多方面的,
如經濟支援、再度就業、子女教育、心靈慰藉、自我成長等。
台灣的“一葉蘭聯誼會”就是專門服務於這一人群的團體,
被稱為“台灣喪偶者溫馨的家”。 
這個團體以“一葉蘭”為名,
是因為台灣在高冷山區生長著一種叫這個名字的植物,
只有一片葉子,只開一朵花,植株很小,但特別能耐受惡劣氣候,
花也特別美麗。事隔差不多10年,2005年4月,
央視國際記者對台灣一葉蘭這種名貴花卉做了報道,
所用的標題是:《奇異的花中美人》。 
報道說,寶島台灣夏熱多雨、冬涼無霜,一年四季都繁花似錦、花香襲人。
而在所有的花卉中有四種奇花堪稱花中的四大美人。
其中的無葉蘭,顧名思義,它的花莖上不長葉子,
僅有鱗片數枚,莖端開有一兩朵花,也許是因為無葉蘭不長葉子的緣故,
所以它看上去柔柔弱弱的,極像四大美人中美麗善良的西施。 
還有一種是一葉蘭,一朵花只配一片葉子,
有人把它譽為四大美女中的楊玉環。 
“在天願作比翼鳥,在地願為連理枝。
”就像“一花配一葉”的一葉蘭一樣,
永不分離…… 台灣有一群喪偶的婦女,
就像這小小的一葉蘭,如果說她們是花的話,
喪偶就好比失去了扶持這花的綠葉。她們失去了丈夫,又像是喪失了生命的支柱。
但她們在悲痛之餘,卻不僅能挑起家庭重擔,培養孩子成人,還能幫助有相同遭遇的姐妹,
互相扶持,互相慰藉,共同走向新的希望。
“一葉蘭聯誼會”就是她們自己創辦的“家”。 
它的創始人之一是田在華女士。
早年,她丈夫不幸去世,丟下她和三個孩子。
突然受到如此打擊,她整天以淚洗面,悲痛的影子始終揮之不去。
值得慶倖的是,她的孩子都非常懂事,非常優秀,在孩子們的理解和體諒下,
她不僅從悲痛中走了出來,而且又開始繼續從事她所喜愛的社會服務工作。
先是在一家基金會主持“獨居老人問安電話”,
經常在電話裏與守寡的姐妹溝通,安慰她們,開導她們。
她說過,自己已經從痛苦中走出來了,但是還有許多姐妹沒有走出來。
她們需要安慰和鼓勵,但是光靠電話交流是不夠的。
這時她遇到了同命人黃淑卿。黃淑卿34歲的時候,丈夫就溺水而亡。
她對著大海哭,對著高山喊,甚至想一死了之。她們兩人的共同想法是要有一個團體。
於是有了“一葉蘭聯誼會”。 
“一葉蘭”第一次活動,就吸引了全省各地數百名喪偶婦女。
大家聚到一起,講述各自的痛苦經歷,場面十分溫馨感人。
可能因為有相同經歷的緣故吧,大家走到一起,互相傾訴,互相安慰,互相鼓勵,使各自的心都得到了寬慰,
同時也都得到了鼓勵。一位有著4年寡居經歷的知名女士說,
雖然喪夫的傷痛有如“潰瘍”,經常會隱隱作痛,
但關鍵是自己要堅強起來,養成自食其力的習慣,
因為最堅固可靠的肩膀還是自己。因此她不主張在喪夫之後很快就走向另一次婚姻,
她的建議是冷靜思考,靠自己的力量從痛苦中重新站起來。
當然,只要條件合適,兩相情願,對走向“第二春”,她們也樂觀其成。 
田在華說,她們倒也不是想推出什麼轟轟烈烈的運動,只求有人遇到困難的時候,
可以有好多人可以商量,一起想辦法,找出路。
大家在一起聊天,聊家庭,談孩子,從不認識到相互熟悉,
從彼此同情到相互鼓勵,聚會的場面也從最初的淚眼相對到後來有了歡聲笑語。
不少喪偶的婦女,就是在參加了“一葉蘭”的活動後,
臉上才重新有了笑容。 剛剛成立的時候,“一葉蘭”只吸收女性會員,
後來有不少男性也打電話,表示希望加入。田在華發現,比起她們來,
喪妻的男人更加脆弱。在別人面前,他們往往要強打精神,但實際上,
他們心裏更加孤獨和寂寞。經過協商,
“一葉蘭”決定同時也吸收男性會員。
只要是有相同的遭遇,不論男性還女性,都可以相互扶持,相互鼓勵。
範圍擴大後,互相幫助的機會也增加了。
於是又成立了“一葉蘭家庭成長協會”,將服務範圍擴大到整個喪偶的家庭,
其中也包括喪失了父母的孩子。
還為喪偶的家庭成員提供心理輔導和諮詢服務,協助喪偶家庭處理好親子關係和子女教育問題。 
這個團體生長在充滿愛心的台灣同胞當中,
具有很強的生命力。成立至今已經十幾年了,
在現任理事長吳美雲領導下,仍然十分活躍。
就在2006年5月間,
我在網上還看到了台北市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要在5月初到8月底每週免費舉辦一次講座的廣告。
廣告詞寫得很感人:
“當最愛的人走了,你是否曾在午夜夢回時偷偷哭泣,
是否感到有話無處講、沒人可以商量呢?講座可以給喪偶的朋友,
一雙溫暖的臂彎。在團體裏你可以傾談、可以哭泣、可以不用顧忌別人的眼光,
可以暢所欲言,
因為這是屬於你的地方。
歡迎你的加入。”每次講座的題目也很耐人尋味:
“此刻有你真好——分享我的悲傷”、“為什麼我在這裡”、“生活如何被改變了”、
“與我的愛道別”、“找出調適新生活的方法”、“家庭重塑,
親子互動”、“人際你、我、他”、“擁抱新人生新方向”等。
每次時間都是晚上6點半到9點半。廣告中還有這麼一句:
“現場備有保姆,歡迎帶12歲以下子女參加。”2006年,
還有台灣媒體記者羅智華對這個團體作了報道。
“這裡就像我第二個家一樣”,
台北市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的理事張先生說。
他42歲時,太太因心臟病過世,身兼母職的他,
一方面要承受失去妻子的傷痛,
一方面又要平復孩子的情緒,讓他身心俱疲,經常胃痛,甚至半夜驚醒,每天茫然度日,
直到多年前加入“一葉蘭”,才幫助他走過低潮,撫平喪妻之痛。現在,
他固定每星期四到一葉蘭協會擔任義工。 “讓這裡像家一樣”是一葉蘭協會成立的目的。
來這裡的每個成員,都有同樣的喪偶際遇,因為感同身受,所以能緊緊依靠。張先生表示,
一葉蘭在草創之初成員只有數十人,目前約有900人,最年輕的會員只有28歲,
最年長的則90歲高齡。從第一任理事長田在華到現任理事長盧玲,在她們的辛勤耕耘下,
一葉蘭協助許多家庭走出喪失親人的悲痛,透過專業心理輔導、親子教育、戶外踏青等活動,
陪伴他們走出生命的幽谷,渡過人生的低潮。 多數喪偶家庭最常碰到的困難,
皆與孩子的教育、家中經濟、女性在喪偶後的婆媳關係等問題有關。尤其喪偶家庭的子女,
面對失去父親或是母親,通常不易在短時間內接受事實,加上喪偶家庭較無多餘時間照顧孩子,
長期下來,可能導致孩子的行為產生偏差。基於這樣的理由,一葉蘭鼓勵成員參加協會舉辦的各項活動,
如親子讀書會、舞蹈課、戶外郊遊活動,透過與協會內叔叔、阿姨間的互動,
讓孩子們了解他們也能像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出外踏青,也讓喪偶者維持與孩子間的親密關係。
 在一葉蘭成立不久後即加入的郭姐,目前擔任一葉蘭的副理事長。身為資深成員的她,
20多年前丈夫因腦溢血過世,留下她與三個孩子。面對另一半的離去,剛開始的日子很茫然、無助,
但為了孩子,郭姐仍勇敢活下來,並獨力栽培三個孩子念到研究所。
現在,她每星期都會固定到協會幫忙。她常常以她的生命故事來鼓勵有同樣際遇的成員勇敢地堅持下去。
 2004年因見到報紙上一篇關於一葉蘭的文章而加入協會行列的黃小姐,
也有同樣的際遇。先生因腎癌過世,她必須獨力撫養兩個幼子。
面對生離死別的痛苦與龐大的經濟壓力,讓她感到無助、害怕,
變得不喜歡與人接觸,形成自我封閉。
直到加入一葉蘭,在其他成員的溫馨關懷與支援下,她才找回昔日開朗的自己。
 許多婦女喪偶後,原本由先生擔負的家計加倍落在自己肩上,
家庭的經濟問題頓時成為她的重擔。如果本身是職業婦女,尚能勉強承受經濟壓力,
但多數喪偶的婦女以家庭主婦居多,未必有足夠的再就業資源。
此時,一葉蘭會協助這些成員尋求其他社會單位來解決撫恤、就業等問題,
以減低這些成員的經濟壓力。
 一葉蘭成立至今,幫助過無數走出喪偶悲痛的人們,
成員間的聚會往往是他們最感開心的時刻。參加各種課程與活動的時候,
除了專業心理咨商師的輔導與治療外,成員彼此之間的溫馨關懷與精神支援,
更撫平成員喪偶的傷痛。成員間的相互體諒與感同身受,讓他們就像家人一樣親密,
也讓一葉蘭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溫馨。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張 道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